2022年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中小学语文教师招聘/编制考试历年真题试卷
阅读下面的文字,完成1-3题。
孟子明确提出“人性之善也,犹水之就下也。人无有不善,水无有不下”。孔孟相信人性本善,认为人之自我教赎的最根本力量在于人自觉自愿为善的本性,所以在规范他们的言行之时,法律作为一种外在力量,自然不及诱发人性固有之良善以感召其行为来得更加可靠。但在面对具体的现实问题之时,性善论者的观点就与各种违礼犯罪的行为及其原因背道而驰,由此产生了矛盾。所以儒家思想虽则认为治国须立足于“德”,但他们并没有全盘否认法律的作用,相反却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法律对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效果。正如孔子所言:“政宽则民慢,慢则纠之以猛。猛以民残,残则施之以宽。宽以济猛,猛以济宽,政是以和。”由于人性复杂多变,道德与礼教并不能完全承担规范人们行为的任务,所以寻求法律这一辅助手段来支持德礼教化就有理可循了。只是法律的辅助作用不应该且不能与德礼教化的宗旨相违背。儒家学派另一代表人物荀子则认为所谓之善者皆是后世人为之,人性本恶,而恶必生犯罪,因此,在人性恶的道德观下,他指出制礼必用刑罚。
与儒家“性善论”不同,先秦法家不相信人性本善,他们认为趋利避害、好逸恶劳、贪生怕死乃人之本性,也是犯罪的唯一根源。与此同时,他们更不相信礼教道德可以收到改善人性而致天下大治的功效。所以为维持社会秩序,在政治姿态上应当表现为取法排礼,具体到刑事政策即是以恶止恶、以杀止杀、以刑去刑的重刑主义。商鞅提出:“人生有好恶,故民可治也。”他在秦国的实践就很好地回答了如何治民这一问题:“行罚,重其轻者,轻者不至, 重者不来,此谓以刑去刑,刑去事成。”另一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,在从荀子那里继承认识人性求诸自然的进路的同时,又探索以往法家在治国治世方面所提出的理论,并从道家“人法自然”的思想中获得了启示,提出了一套更为详善的治理思想。韩非子的治世之道可概括为赏、罚二字,或者说别:德二柄,只是两者之间不可等而用之,需要置于不同等的位置上,并且应该以罚为主、以赏为次,以重刑为核心、以德礼为辅助。
历史地看,传统中国政治实践反复验证了这样一个道理:“无德任刑”或者“弃刑任德”都会导致社会动荡与统治失败。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调节器,是为政者进行国家治理的有效工具。在终极目标上,它和占统治地位的伦理道德具有一致性, 只是它们在功能及其实现方式上有所差异。要想使它们各自实现其独立主体的品格和价值,得到真正的发展,就决不能相互替代或使某一项役使另一项。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功能是历史意义,于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借古思今。现代化的法律相对于传统的法律,虽有着一系列更完备的属性,如对民主、自由、平等、权利精神的贯彻,对科学理性的追求,对血缘网络的瓦解等。但是,现代化的法律更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,法律文化传统依然能为现今社会提供大有裨益的参考价值。譬如,传统法律中的录囚制度、对老弱病残妇幼者的恤刑制度、对死刑特别慎重的会审制度等,均具有“仁”的因素,这对机械化和功利化的现代社会及其法制而言,并非没有一点积极意义。
古代诸子百家关于“德治”、“人治”、“法治”的思辨,从一个方面为我们揭示了道德与法律的关系,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色。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,它的价值不是复制历史,而是为新的历史提供资源,这对当今社会的“依法治国”而言,未尝不是一种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。
(《论传统文化中法律与道德的关系》蔡若融四川大学法学院)
1.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..... [ ]
A. 与法家“性恶论”的观点不同,儒家相信人性本善,他们认为人之自我救赎的最根本力量在于人自觉自愿为善的本性。
B.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孟认为,通过诱发人性固有之良善,可以规范人们的言行,而且比法律这种外在力量更可靠。
C. 儒家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法律对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效果,但同时也指出施政严厉会对百姓造成伤害。
D. 先秦法家不相信人性本善,他们认为人性之恶是犯罪的根源,单凭礼教道德,是不可能实现天下大治的。
2.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,不正确的一项是....... [ ]
A. 萄子强调礼制,但同时又认为所谓的善乃是后天形成,因此,他较之孔孟,更注重刑罚的作用。
B. 先秦法家之所以在政治姿态上表现为取法排礼,在政策上表现为重刑主义,是因为他们对于道德礼教可以改善人性持怀疑态度。
C. 正是因为韩非子能够兼收并蓄各个学派之长,才提出了更详善的治理思想,这也是他能够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的主要原因。
D. 现代化的法律虽然有着一系列更完备的属性,但是传统的法律文化对于现代社会及其法制而言,依然具有积极意义。
3. 根据原文内容,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......... [ ]
A. 历史上,儒、法两家的观点并不是截然对立的,他们彼此融合,相互借鉴, 相 互继承,所以才会共同发展和繁荣。
B. 儒、法两家,对于法律和道德的关系的观点,虽然有所不同,但是在对天下大治,社会秩序稳定的追求上,则是一致的。
C. 历史实践证明, “德治”与“人治”,必须在“法律”的役使下,才能够避免社会的动荡与统治的失败。
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,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资源,对于当今社会的“依法治国”, 或许可以提供更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。
参考答案更多资料请联系微信:202679107
本人从事语文教师招聘编制考试工作8年以上,总结和整理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语文教师招聘考试试题和资料,该资料来自各地的语文教师编制招聘考试历年真题考试试卷中,再加上我们老师团队的整理和各种渠道得来的资料。内容可以说十分精炼,可谓是一份不可多得珍贵的教师招聘考试宝典资料,所有资料含有答案。在各地教师招聘考试中出现率非常高,适合教师招聘、编制、特岗、进城、职称等考试。如果需要可以联系本人微信:202679107
你可知道——别人用这个资料就考过关了!
你可知道——整理这个资料需要花多少精力!
你可知道——可以为你节约多少时间!
你可知道——有了这个资料可能给你带来什么!
你可知道——没这个资料你可能失去什么?
推荐会员套餐复习资料:
1.高分题库上、下册
2.考前卷A、B卷
3.真题卷、考前卷更新(电子版)
4.笔记及考点归纳整理(电子版)